心脑血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委员霍勇建立心血管危险因素全程管理 [复制链接]

1#

工人日报客户端5月22日电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合并多重健康危险因素,通过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可以显著降低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减少靶器官损害。目前我国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认识处于逐渐重视的阶段,但是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全国政协委员、医院霍勇教授建议,建立各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全面筛查和管理中心,构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全面筛查管理大数据系统,发挥国家医学中心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危险因素进行全程和高效的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死亡和致残率。

据统计,中国心血管病患人数达2.9亿人,死亡率高居各种疾病之首,占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年至今,年均增速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致死率,但目前的风险因素控制比例仍整体偏低。”霍勇委员表示,中国18岁以上的成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2%、46%和17%。与此相似,在过去的10年间,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大幅度上升,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31%、20%和9%。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7%,32%,49%。这意味着一半的高血压患者、约2/3的血脂异常患者、糖尿病患者尚未被发现和诊断。

与此同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还存在城乡差异性。霍勇委员在今年两会提案上指出,在高血压、糖尿病等风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上,城市居民均高于农村居民。医院、医院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医疗水平的影响,对风险因素的医院明显不足。可见,加强各层医疗机构对于提升心血管因素危险综合管理意识,提升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能力,提高整体控制率势在必行。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是一项需要上下联动,综合管理的系统工程。医院初诊后,医院或者社区随访管理。由于医疗管理意识的差距,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会导致前期工作付之东流,不仅不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反而会加重疾病治疗的负担。”霍勇委员说。

“我们观察到,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着一人有多重危险因素且动态变化的特点。合并不同疾病时,风险因素的管理要求也会有相应的调整。”霍勇委员认为,管理危险因素需要建立政府支持、行业努力、媒体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心血管防治体系。

霍勇委员建议,通过建立各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全面筛查管理中心,可以形成筛查规范和统一清单,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实施全方位筛查,有利于了解国民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控制情况;预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最终汇总为中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筛查报告;制定和贯彻各个危险因素的管理规范,使患者得到早期、及时、正确的干预,避免和延缓心脑血管疾病和事件的发生。同时,对部分目前尚缺乏有效干预措施的危险因素,通过筛查可以为国人的疾病负担提供可靠资料,激励创新疗法的研发和审批。通过构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全面筛查管理大数据系统,助力中国心血管事件拐点早日到来。(工人日报记者姬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