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卓越医生王拥军脑血管病领域十大临 [复制链接]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医院中,神经系统疾病出院患者已经接近11%。按照国家死因调查,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死因的疾病,脑肿瘤也成为中国癌症的第八位疾病。

王拥*,男,年9月出生,医院常务副院长,神经病学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卒中杂志》主编,《StrokeandVascularNeurology》主编,国家卫健委神经内科质控中心主任。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年-年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博士后研究。

王拥*教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临床和学术研究,提出脑血管病防控的关键是“高危非致残性”人群,构建了高危风险预警新模型,解决了高危患者难以识别的临床难题。创建非致残性脑血管病高危预警模型,创新循证及精准治疗方案,改写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提出基于发病机制的脑血管病分型与分层治疗方法,创建我国脑血管病规范化防治技术体系,显著提高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年3月21日例行新闻发布会,医院新址举行。王拥*教授介绍:国家神经系统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就设医院新址,建有国家神经系统质控中心数据平台。近年来,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医疗模式从以往神经内、外科分别提供医疗服务的“单向模式”,向“以患者和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转变,涉及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重症、影像、康复等等多个学科。

年12月7日,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峰会(CNS-)在医院召开,王拥*教授详细介绍了年脑血管病领域重要的十大临床研究进展,对我们学习了解脑卒中知识,更好防治脑血管病,很有帮助。

1、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中国仍是重灾区。从年到年,虽然脑卒中年龄调整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年龄调整的发病率下降缓慢,提示脑卒中仍然高发,负担仍然很重。

2、静脉溶栓治疗窗口:突破到发病9小时。年在静脉溶栓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有望改写静脉溶栓的时间窗。近两年的WAKE-UP研究(是一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在8个欧洲国家的61个中心进行),和EXTEND研究(由澳洲牵头的3期、全球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引入组织窗的评估,进一步拓宽了治疗的时间窗。

3、动脉血管开通: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疗效相近。与一线使用的支架取栓相比,直接抽吸取栓并没有更差的90天功能预后。这项研究支持卒中取栓治疗,可以用直接抽吸代替支架取栓来作为一线治疗。

4、原因不明的栓塞性脑卒中:达比加群酯与阿司匹林疗效无明显差异。达比加群酯与阿司匹林在降低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方面,未显示临床意义上的差异。一项事后分析显示,在治疗一年后,观察到有利于达比加群的疗效趋势。达比加群与阿司匹林在大出血风险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种药物在颅内出血等最严重出血结局方面,都显示了相当的低风险。

5、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降脂治疗:达标是关键。对于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把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到70mg/dl以下,比降低到90~mg/dl有更低的心血管事件。

6、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疗效缺乏循证证据支持。研究证实,对于脑出血患者,与保守治疗相比,外科血肿清除并不能改善功能预后,是否不同血肿大小(体积)患者的结局不同,还需进一步研究。

7、脑血管病的血糖管理:强化血糖控制弊多利少。成功高效完成了SHINE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使用持续静脉胰岛素输注与标准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长达72小时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显示,强化血糖控制并不能改善90天功能预后,相反增加了严重低血糖风险。

8、脑卒中与阿尔茨海默症:柏林宣言。7月18日,《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杂志发表了由世界卒中组织(WSO)牵头、全球26位神经病学专家起草的“柏林宣言”,呼吁全社会通过预防中风来减少痴呆的发生。预防中风是预防痴呆的重要途径,中风可导致痴呆风险增倍,1/3以上的痴呆可通过预防中风而得到预防。在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参与者中,标准治疗和强化治疗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强化治疗降低了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以及降低了轻度认知障碍与AD的综合风险。

9、急性卒中院前降血压:疗效未获支持。英国一项多中心、基于医疗急救系统、救护车转运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三期研究,院前采用经皮GTN(甘油三硝酸酯)治疗,结果提示院前经皮GTN贴片治疗似乎并不能改善疑似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10、机器人辅助康复:弊多利少有待突破。与常规治疗相比,机器人辅助训练与强化上肢训练(EULT)并不能明显改善卒中后的上臂功能,而且中重度副作用的发生率还更高。

医院作为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具有世界一流,国内顶尖的脑血管病诊疗团队,并积累了全国最大的脑血管病临床数据,每年接诊患者达30万人次,开展手术余例。医院先后涌现出王忠诚院士、赵继宗院士、戴建平教授、王拥*教授等一批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医学家与领*人物,成为中国临床神经科学的引领者。

我国医生按职称分为:实习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学医从医的人,一生都为晋升奋斗,一生都在准备各种考试。王拥*教授认为,职称的分级方式追求的是职位(position)和待遇,而品质分级追求的是领导力(leadership)。按照品质,可以把医生分为四个级别:培训中的医生(physicianinthetraining)、合格的医生(qualifiedphysician)、优秀的医生(goodphysician)、卓越的医生(greatphysician)。

培训中的医生是指正在接受培训的医生,是不能完全独立行医的医生,常见的是实习医生或者低年住院医师。他们由于经历和知识的缺乏,对医学和专业知识的把握不太准确,需要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工作。

合格的医生是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熟悉循证医学研究和临床指南,在临床实践中遵循指南,按照指南的基本要求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对指南的依从性高,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这是独立行医的底线,也是职业道德的底线。

优秀的医生是能够更为灵活地应用学习的知识,在指南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能够捕获新的知识,能够敏感感知更多的临床信息,能够更为深入地分析获得的临床数据,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临床的全局,他们更看重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单独疾病的治疗。他们是医学的将才,是临床的能工巧匠。

卓越的医生是思想家,是开拓者,是标准制定者,是学科引领者。卓越的医生善于创新,理论的创新、实践方式的创新。创新来自临床研究,研究改变知识结构,研究改变临床证据链,研究改变临床指南,研究改变医学实践方式。卓越的医生的工作,获益的不是一个患者,一个案例,而是一个行业,一群患者。

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做一个合格的医生是底线,做一个优秀的医生是目标,做一个卓越的医生是追求。医院神经科王拥*教授,就是一位卓越的医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诗强思医”是对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思考,医院经营管理运营和生存发展方面的思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