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咖谈加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防治与基层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5779550.html

点击“大脑健康加油站”可订阅

受访专家:昆明医院任惠教授

记者:刘浩生

记者:请您谈谈慢性脑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任惠教授: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功能的障碍。其主要的病因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毛细血管狭窄有关。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心血管专家首先提出了脑供血不足的概念,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现如今,临床上将脑供血不足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脑供血不足(急性脑缺血)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较为重视,而慢性脑供血不足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在近几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其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相类似,非常容易误诊,因此慢性脑供血的治疗不足应该更加受到重视。

记者: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如何?常见并发症有哪些?与神经疾病的关系如何?

任惠教授: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轻微头痛、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记忆力下降等。但许多慢性脑供血不足在脑断层扫描及磁共振的检查下并无阳性发现,虽然有时可以检测出轻微的栓梗,但是却无法涵盖所有的病例。总体来说,慢性脑供血不足表现形式较为多样,但在常规的辅助诊断下并无阳性反应提示。

在并发症方面,由于脑供血不足会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因此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患者会有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患者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其次会造成精神意识异常,如嗜睡、头昏等都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也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性格的一些变化;短暂的意识障碍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因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病理基础是脑血管的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这恰好与卒中的一样,因此常会诱发卒中,而且大脑长期的供血不足及动脉的闭塞往往会有较高脑梗死的可能。

记者: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常见指标有哪些?

任惠教授: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现在与以往也存在差别。现阶段是根据“年龄+原因+症状”的原则来诊断。在患病人群的年龄方面,以往的诊断标准多规定年龄在60岁以上,但随着社会及疾病的发展,现在的诊断年龄则为45岁以上。在病因提示方面,易产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力衰竭等都可以作为诊断标准。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可闻及动脉血管杂音也可以提示诊断。而在症状方面,患者出现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等症状,并达到两个月以上,即可提示诊断。因为慢性脑供血不足表现多样,所以多数情况下临床表现都是时轻时重,但可能会迁延数月,所以在诊断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因为症状的减轻或加重进行判断,要通观整个病情的发展情况来辨别。最重要的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常会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混淆,尤其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所以在诊断时一定要注意有无神经系统阳性疾病指标,只有在准确提示没有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前提下,才可以做出诊断。

记者:脑电图或其他影像学技术检验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确诊有什么意义?

任惠教授:除了在诊断原则下进行诊断外,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也可以帮助诊断。超声检查常可以检测到脑灌注动脉的狭窄或者动脉闭塞,但断

层扫描和磁共振则无法检测到明确的病灶。血管成像、血管造影可以发现脑灌注动脉的狭窄或者闭塞的改变及一些周围小动脉的硬化,并且脑功能影像学检查也可以提示病变。另外通过应用循环改善剂和脑代谢剂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也可以从侧面表明慢性脑供血不足存在的可能性。

记者: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任惠教授: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首先是要去除高血压、糖尿病、过度饮酒等危险因素,然后通过口服药物或手术进行治疗。通常的治疗在门诊即可完成,这是因为口服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血小板凝聚成块,对血液循环有好处,同时还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抗凝血药物也可以使血液畅通,增加脑部血液供应,降低脑缺血的发作。某些改善脑血液供应和脑代谢的中药及中成药也常用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临床的常用药包括:养血清脑颗粒和银杏类的制剂,西药则多是尼麦角林和尼莫地平,一般服药半个月即可见效,但持续服药2~3个月才可以完全减轻症状,所以长时间服药才是治疗的关键。

记者:您曾经主持过中国农村地区癫痫防治管理项目,那么您认为基层如何针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进行治疗?

任惠教授:我曾经主持过中国农村地区癫痫防治管理项目,对于基层治疗相关脑及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经验。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在曾经的癫痫基层治疗中,我的团队采用的是“拉网式的筛查”的方法。首先召集周边相关的所有乡村医生,并对其进行大规模规范化的培训,使其具备癫痫的诊断及治疗能力,然后让乡村医生在其所属的村县进行拉网式的筛查,把所有癫痫患病者都筛查出来,而后根据筛查出来患者的个人状态、经济情况、发病类型做以分类,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诊治。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基层治疗与癫痫相类似。目前国家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制度,争取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如果全科医生制度能够实现将会对基层治疗提供良好保障,但是想要做到这些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规范化的培训乡村医生,为以后的基层治疗乃至全科医生制度打好基础。所以,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基层治疗也是先要做好乡村医生培训,利用乡村医生进行全面的治疗。而对于患者而言,一定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争取让患者了解疾病及自身病情,这将有效减少医生在治疗时的阻力。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关键就是准确的诊断,而诊断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类似疾病的排除和其他系统疾病的判别,尤其是抑郁症和焦虑症及一些肺系疾病。而这些工作的耗时耗力巨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记者:您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治有哪些期望?

任惠教授: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好迎合了国家现在针对“慢、传、非”疾病的相应指导意见,虽然还没有出台准确对应的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治的指导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对健康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慢性脑供血不足始终困扰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于60岁以上的患者更是苦不堪言。所以既然人民有所求,那么相应的制度终将会到来,而作为医务工作者理应为患者除去病痛,使患者的获益最大化。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