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
动脉网(ID:vcbeat),作者
张晓旭
经过多年探索,医院在去年终于迎来*策上的确定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年,医院建设进入又一轮高峰期。据《北京日报》报道,在北京国际远程医学高峰论坛上,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张学高介绍,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到今年10月份全国已有家医院;据动脉网统计,截至11月8日,年又有家企业参与到医院建设中。
医院发展至今,早已突破挂号预约、在线咨询的阶段,也远不只提供《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的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而是以此为起点,不断做加法、做连接。结合今年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来看,动脉网认为,医院产业生态正在逐步完善,外延正在逐渐扩大。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今年医院的几个趋势:
1、逐渐完善的生态下,参与者的多元化;总共14类企业建医院,药、械、险企业均参与进来,包括一家上市药企;同时,医院进入医院集中建设期;
2、产业生态完善后,整合资源的会员制产品成常见盈利模式;
3、*策引导下,海南成为医院新的活跃地,我们统计到了28家年新成立的海南医院。
医院的产业生态图
医院诞生之初,是从互联网医疗的轻问诊阶段过渡而来,主要业务集中在诊前、诊中环节。随着*策的清晰和业内探索的深入,诊后的多个环节也成为医院业务的组成部分。
并且,这些环节逐渐增加,连接的实体类型也越来越多,形成了特有的产业生态。为了更直观地认识这种生态,我们根据医院提供的C端业务、非C端业务(包括*府、医疗机构、医生和企业),梳理出了以下示意图:
医院产业生态示意图,动脉网制图
示意图中,圆圈连接的部分是医院围绕C端或非C端展开的业务环节,线条连接的部分为相应环节所涉及的参与者。目前,医院以医疗机构、医生为核心,通过自建或合作的业务,几乎已经连接了医疗健康领域所有类型的参与者。
医院按建设主体不同,医院主导型、医院共建型。医院主导型的医院由于传统优势在线下,其业务生态也更偏向核心医疗部分;医院共建型医院,由于企业有着更为灵活的经营机制,所以业务拓展范围广,不仅涉及诊疗部分,还延伸到了商保、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医疗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药械企业也开始布局医院。虽然数量不多,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变化。此外,支付环节未完善一直被视为阻碍医院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今年不仅迎来了互联网医疗医保*策,保险企业也加入医院大*,构建医药险的闭环,这也是一个重要变化。对于这些变化,我们在上述生态图中用虚线框突出展示,也将在下文进行案例解读。
医院生态形成的两大主因
为何医院在不断做加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我们主要从市场需求和*策引导两个方面来寻找原因。
从市场需求来看,单纯的医疗需求是低频的,且客单价较低,很难从单一的问诊环节上盈利。而医疗加健康则涉及多个环节,需求频次也各有不同,尤其是消费级医疗、健康管理需求逐渐增加,医院以在线复诊为纽带,在确保诊疗合规的基础上,做更多的连接,有利于更好地探索盈利模式。
曾以医药电商业务为主的京东健康,在继年底涉足医院之后,今年提出了“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新战略,将连接和打通产业全链条,融合各方医疗资源,为用户提供贯穿生命全周期、覆盖健康全场景的产品及服务。京东健康CEO辛利*接受动脉网采访时曾表示,医疗健康领域很少有孤立的产业,只要进入这个领域,基本上所有方面都会涉及到。这也说明,医院很难以独立的诊疗业务存在,全方位的连接至关重要。
*策方面,今年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和新出台的《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策的指导意见》,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年医院相关*策,来源:*府部门公开信息,动脉网制图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规定了禁止网络销售的药品,名单里没有出现处方药。这意味着网售处方药不被明文禁止,只是具体的规范办法还需等待监管部门制定。由于医院针对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已经拥有处方权,因此,医院将成为网售处方药的重要处方源,这就加快了医院与医药电商、药店、药械企业等的融合发展。
今年8月30日,在业界的热切期待中,国家医保局《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策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为医院的医保支付指出了方向。10月起,银川开始试行高血压、糖尿病在医院就诊进行医保报销。医保*策出台和地方开始试点,一方面让行业备受鼓舞,因为这是对医院的进一步肯定,也意味着常见病、慢病在线上复诊有了更多动力。
但另一方面,国家*策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做了严格要求,强调的是核心诊疗部分。意味着企业若希望直接从医保中获得大量收益是很困难的,而应该探索更多新技术、新服务,促进医疗服务的降本增效。
关于《药品管理法》和互联网医疗医保*策,动脉网此前已在《当网售处方药合法、“假”药不假、GMP/GSP消失后,药品管理法带来的5大变化和14大要点》和《医保即将“上线”,互联网医疗会再次起飞?》两篇文章中做了详细解读,可点击查看。
此外,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今年各省市持续出台相关意见、行动计划,多个省市提出,到医院普遍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要实现目标,年必然成为医院建设的集中期。同时,为了规范医院建设和加强监管,宁夏、甘肃、上海等地在《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的基础上,制定了当地细化的管理办法,使医院建设和管理有更清晰的路径。
就在今年11月20日,山东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策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设立条件以及不纳入的项目,明确了第一批“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互联网服务的价格分成了三类,远程诊察、远程会诊和远程监测。互联网复诊的诊疗费为6元/次,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远程会诊价格为元和元,指导思路是由不同级别医务人员提供互联网复诊服务,均按普通门诊诊察类项目价格收费。
“互联网+”医疗服务与医保支付范围内的线下内容相同,且执行相应公立医疗机构价格的,经相应程序后,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按现行规定支付。属于全新内容的“互联网+”并执行*府调节价格的基本医疗服务,试行2年期满后,省医疗保障局综合考虑临床价值、价格水平、医保支付能力等因素,确定是否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从趋势来看,各地关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策已经从鼓励行业发展,开始逐步落地。年的新*开始具体制定互联网医疗的服务类型、服务方式、服务价格等,甚至是考虑医保如何接入。
医院参与者的多元化
前文已经提到,从建设主体来看,医院主要医院主导型、医院共建型。回顾医院的发展历程,企业参与建设的医院中,早期以互联网医疗企业或信息化企业为主,他们具备信息技术优势,医院实现互联网化。但今年以来,动脉网发现,参与医院建设的企业进一步多元化。
参考资料来源:企查查,动脉网制图
在医院生态中,要连接产业链上的多个参与方,例如医药零售、药械企业、保险企业等,过去,主要是围绕医院的业务去连接他们,但他们逐渐在做反向连接了。
动脉网统计年注册的医院公司后,梳理出了背后参与的企业类型,如上图所示,总共有14类企业。上图中,“其他”主要为个人、实业投资公司、投资机构等,这类情况较多,但不具有共性。可进行分类的企业几乎已经覆盖了医疗健康领域的所有细分领域。其中,互联网医疗、医疗信息化、医药流通三类企业仍是建设医院的主流,药械领域作为医疗健康最基础最重要的细分领域,已有少数企业开始布局医院,扩大销售渠道。保险企业也将触角向上游延伸,业务前移至诊疗阶段。接下来我们以这几个重要类型为例,分别看看企业有哪些做法。
互联网医疗:老牌企业做榜样
今年参与医院建设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有27家,不过,建医院本身只是企业业务的其中一个环节,后续如何落地是更重要的事。动脉网梳理了几家老牌互联网医疗企业今年的动态,或许可以给后来者提供不少参考。
医院和医生,开放生态合作。微医在年创建了全国首家医院:乌镇医院,实现了线上线下诊疗一体化,并打通医疗、医药、医保服务闭环。微医参与建设的医院目前共有24家,其中9家自建和共建,医院搭建医院平台。微医医院不但为患者提供服务,医院的赋能。
医院提供院前、院中、院后一站式就医流程优化服务,医院,通过网站、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