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王立祥王贵强肥胖日秤好体重上防体重
TUhjnbcbe - 2023/6/1 22:11:00

肥胖(obesity)是一组常见的代谢性症候群。WHO早就将肥胖列入疾病名单,并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成年人慢性健康问题、是心脑血管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全球每年因肥胖症死亡的人数高达万,故如何科学体重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中指出:“面对当今医学科学的深入发展与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令健康传播工作者难以以专概全;面对当今多元化信息和健康传媒的纷繁复杂,令广大民众难以准确获取且无所适从;面对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莫测,令社会人文健康难以适应而提速更新。”因此,对于体重管理的传播也需要从精准健康传播入手,即要在空间位置上、时间感念中、世间变幻下精炼准确地定位体重管理目标,聚焦机体生理、精神心理、社会伦理的靶点,进行以深耕健康传播资源、细作健康传播途径、感染健康传播受众为内容,建立生命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立体式、全链环地体重健康管理传播系统。摘取《医院杂志》发布的——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公民体重管理指南,今日首篇分享《上防体重“未重”管理上篇》。

上防体重“未重”管理是指:对体重超重管理的关口前移,从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化。“未重”包括体重过轻和在正常范围内的群体,即为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24.0kg/m2,但存在对肥胖的认知不到位、知识储备不完整、生活作息不科学等潜在引发肥胖的高危因素。故针对引起体重超重的潜在高危因素精准发力,强调一个“预”字,主要从“预识、预警、预防”三方面着手。

(一)预识“三识”

“预识”针对可能发生超重或者肥胖的高危因素进行预先性识别。肥胖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膳食不均衡、饮食不规律、活动量不足、睡眠不够、家族肥胖史、代谢相关疾病等,针对上述因素及时采取可能的干预措施,预防体重超重或者尽早开始体重管理。

1.溯源性预识:溯源性预识即抓住超重或肥胖的病原和病因,明确高危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例如遗传性、药物等因素,当发现有诸类倾向后应当及早预防,注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警惕。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大类[9]。根据发病年龄及脂肪组织病理又可分2型。(1)体质性肥胖症(幼年发病型肥胖症),特点:①有肥胖家族史;②自幼肥胖,一般从半岁左右开始由于营养过度而肥胖直至成年;③呈全身性分布,脂肪细胞呈增生肥大;④限制饮食及加强运动疗效差,对胰岛素较不敏感。(2)获得性肥胖症(成年发病型肥胖症),特点为:①于20~25岁发病,由于营养过度及遗传因素而肥胖;②以四肢肥胖为主,脂肪细胞单纯肥大而无明显增生;③饮食控制和运动的疗效较好,胰岛素的敏感性经治疗可恢复正常。

2.动态性预识:动态性预识是对体重进行长期观察、监测的重要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坚持动态、连续和反复地监测自身体重的习惯,当发现体重短时间内增加或减少较多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对已经被识别具有肥胖倾向的患者,经过管理后还应持续地严密监测和观察,评价管理效果,直至体重稳定。

3.即时性预识:肥胖正成为诸多慢病的“罪魁祸首”,有研究[11-12]显示25~34岁的肥胖男性的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12倍;病死率升高的幅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这说明年轻人肥胖的危险性更大。但直到65~74岁肥胖者的病病亡率仍为正常体重者的2倍,提示在医疗过程中应提升对体重管理必要性的认识,特别要重视对无明显不适症状肥胖人群的管理。

(二)预警“三警”

“预警”是基于遗传学为依据与肥胖相关的家族史、基于现代医学检测筛查的高危个体,通过现代医学大数据分析而得出高危数值的预警模式。通过有效、规范地实施可能发生肥胖个体的“精准定位”,而发出预先警告信息,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健康生活作息,定期体检监测如血脂、血糖、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肝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等指标,积极的生活态度。

1.指标性预警:(1)BMI:国内外不同组织机构根据BMI大小对体重等级提出了不同标准[13],表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BMI≥24kg/m2者与体重正常者(BMI:18.5~23.9kg/m2)相比,患高血压的危险是其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其的2~3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聚集,主要包括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三酰甘油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的危险是其的3~4倍。BMI≥28kg/m2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有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2)腰围(waistcircumference,WC):《中国成人超重和和肥胖症预防和控制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成人体重判定》对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定义直接用腰围判定,见表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男性腰围控制到85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到80cm以下,可能防止约47%~58%的危险因素聚集。(3)腰臀比(waisttohipratio,WHR):以腰臀比为依据,可以对肥胖人群进行如下界定,见表3。研究表明,腰臀比可作为独立客观反映身体脂肪分布特征的体成分指标。(4)体脂率(bodyfatpercentage,BF%):体脂率是指身体内所有脂肪组织的质量与体重的比值(主要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WHO和美国减肥专科医学会(ASBP)均提出了不同的标准,见表4。我国常采用WHO标准。成年人的BF%正常范围:女性20%~25%,男性15%~18%,若BF%过高,体重超过正常值的20%以上均可视为肥胖。

2.行为性预警:从相关行为视角,超重肥胖居民主要不良健康行为包括:(1)饮食不均衡:饮食紊乱主要包含缺食、偏食、快食、零食、夜食、饱食等方面。(2)锻炼不持续:经常运动可以将身体中多余热量与脂肪进行消耗,使身体更加健康。机体有着一定的适应能力,锻炼不持续会造成机体的适应紊乱,不仅起不到减肥的效果,有时反而会造成体重增加。在坚持锻炼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的承受情况,锻炼过量同样会对机体造成损害。(3)作息不规律:近些年来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作息不规律,熬夜、久坐、不运动、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肥胖症高发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年轻人对肥胖症的重视,防患于未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昼夜节律参与体内脂质平衡,许多代谢因素包括酶、转运蛋白和激素也显示出昼夜节律性。睡眠不足会降低体内瘦素的释放,导致摄食量增多,引起内分泌失调肥胖症。熬夜易形成生物钟节奏的破坏,导致肝脏不能及时排除血液中*素,从而形成废弃物在身体内部积聚,引起肥胖。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引导我们走向超重或肥胖,因此,我们应在内心敲响警钟,克服“三不”生活习惯。

3.心境性预警:心理因素不可忽视,喜、怒、哀、思、悲、恐、惊、精神因素等与体重亦息息相关。根据研究发现,肥胖者遇到焦虑情景时进食量比平时多,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亦是引发肥胖的一个警示信号。相关研究表明,肥胖症和抑郁症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个体肥胖可以预测其抑郁症状的发生;反之,个体抑郁也可以预测肥胖的发生。肥胖症引发抑郁症发生率约55%,抑郁症患者中肥胖发生率可达58%。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症状与女性肥胖及腹部脂肪分布有关;中年男性的WHR与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因素有关。

(三)预防“三防”

“预防”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首要是建立涵盖从个人—家庭—社会的多维立体预防体系,强调建立个人预防、家庭预防、社会预防的“三位一体”肥胖预防新模式。“预”强调的是意识,“防”侧重的是措施。具体而言,首先应树立正确观念,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要终生坚持。

1.饮食性预防: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超重或肥胖的根源在于能量的摄入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饮食性预防就是要把住能量入口关。鼓励摄入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WHO和营养学界对膳食纤维的摄入给出了统一的建议,即每人每天摄入量在25~35g之间。中国于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普遍不足,每日人均膳食纤维总摄入量约为13g;这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膳食纤维的推荐量(25~35g/d)相比,能达到适宜摄入量的人群不足5%,故营养学者均提倡绝大多数人每日应补充一定量的水溶性膳食纤维。

2.活动性预防:在维持体重期间,增加运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同时防治肥胖相关的疾病,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环节。控制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以克服因单纯减少膳食能量所产生的不利因素。两者相结合可使基础代谢率不致因摄入能量过低而下降,达到更好的减肥效果。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是一种无氧运动,主要由糖酵解提供能量,中等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主要由脂肪提供能量,为有氧运动。因此,要使脂肪消耗增加,体内脂肪贮存量减少,需进行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即耐力性运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运动步,建议每天累计各种活动,达到相当于步的活动量,每周大约相当于4万步。

3.情绪性预防:有研究表明,肥胖会造成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损害。同样,情绪状态会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消极情绪如悲伤、厌恶、恐惧、愤怒、焦虑、抑郁能导致体重增加。肥胖与情绪问题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容小觑,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研究显示肥胖会使并发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的风险增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一方面,预防肥胖不仅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立祥王贵强肥胖日秤好体重上防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