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没有”到“好不好”,“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对目前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其中,医院是医疗服务行业的主体,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新医改以来,医院改革发展阶段性成效明显,但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一系列关于医院发展的*策文件密集出台。如何学好、用好这些“打分器”,真正提高医疗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医护待遇?日前,上海市卫生经济青年论坛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双月讲座上,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在我国,医院医护人员占全国所有从业人员约50%,负担了超过60%的住院服务量,在本次新冠疫情的救治中,覆盖了约98%的患者。”市卫健委医改处四级调研员王贤吉提到,毫无疑问,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主体,但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也确实造成了一些问题。“如普遍追求规模扩张,跑量一定程度牺牲了质量;不同地区之间治疗效果差异大,就医秩序混乱,医院运用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工具评估同一疾病,极端情况下,费用可以差两倍。”他坦言,“为何许多市民看病总想托熟人、找大专家?或许与这些问题也有很大关系。”
由“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到“看得好病”,无疑对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医院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医教研防等业务活动、资产成本管理等经济活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活动等都愈加复杂,经济运行压力逐渐加大。但是,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方向,因此倒逼其加快补齐内部运营管理短板和弱项,向精细化管理寻求效益。
自年2月以来,10余个有关医院绩效考核、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职称制度、薪酬制度、价格改革等方面的文件密集出台,最终形成了今年10月公布的《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年)》。
王贤吉认为,“高质量发展”也针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提出不同要求——医院(如北京、上海的三甲医疗机构),应把握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建设创新协同平台,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医院,应顺应发展趋势,加快先进技术应用;医院,应加快推广适宜技术,提高肿瘤、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等诊疗能力。
“医院高质量发展绝非院长一人之事,尤其从微观层面来看,患者医疗安全质量提升、诊疗结局改善,医务人员获得感强,都是此轮改革的重点。”不过他也表示,从现阶段来看,成效虽可期,难度可不小,“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评价‘高质量’?”
他举例谈到,医院6项核心指标中,以年数据和改革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应达到60%,目前为28.5%;医院四级手术占比应达到60%,目前为34.2%。“我想,在国家、省市和区县层面,都会再出台相应细则,针对价格形成机制、支付方式改革、市区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高质量发展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