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护理工作39年,其中20多年是在急症科度过的。医院东院急症科包括急诊接诊、急诊抢救室等六个单元,设有床位张,拥有护理人员96名,年均接诊15.3万人,抢救成功率高达97.6%。近年来,医院又建立起青岛市首家“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治疗中心”,东院急诊科每天的接诊量达到余人次,如此大的工作量,加之急诊专科疾病复杂多变,病情危急,对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急诊岗位虽然艰辛,但却是我的“用武之地”,因为急诊是“浓缩”医院综合救治水平的窗口,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体现。我始终把发扬光大老市立首创的“急诊绿色生命通道”理念作为自己的使命!不断总结、创新急诊急救护理模式,大力发展急诊护理亚专业,构建了急诊护理专科发展的框架,使我院急诊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目前急诊科组建了急诊神经内、急诊心内、PIC、创伤急诊内科等五个亚专业护理组,实施专人专病救治,护士们各有专攻,尤其对于急性心梗等危重患者,实施能级对应的定位抢救,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救治率,五个护理专业也发挥了协同配合和辐射带动的作用。
我们研发的“群发伤医护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年青岛东西快速路重大交通事故、年“4.28”特大火车相撞事件、香港旅行团交通事故等一系列群发伤事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蜂拥而至的病人、紧急复杂的病情,急诊室医务人员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使所有病人都得到最快、最准确的救治。该模式也获得全市卫生管理创新一等奖。
时间就是生命。为提高抢救效率,我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摸索出急诊定位抢救模式。对抢救时一人、二人、三人和多人配合时,从分工到站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复杂的抢救流程变得井然有序,护士职责分工明确,不再频繁的走位,高效、默契的团队配合一次次跑赢了死神。
也许是年轻时代的*旅磨练和护理生涯的锤炼,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战型”专科护士的培养方式。
每天早上7:30到岗,巡视并掌握重点患者的“一手资料”,在早交班时,针对重点患者,提问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以及相关护理等问题,或组织大家进行病例讨论,并提出指导性意见,有效地督促了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病情,主动丰富对疾病的认知,并根据自己的预判,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日复一日的学习与巩固,使护士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经过培养与历练,急诊护士仅凭借几项简单的生命体征并结合病人主诉或临床表现,就能够迅速筛查出一些危重患者,将其转入抢救室,为抢救赢得了先机。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铁*,就必须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医院技术比武时,我都会亲自给参赛的护士们培训,并为他们扮演“患者”,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小到棉棒的消*方向,大到高级生命支持的动态心电图观察,一点一点纠正细节,使他们的操作规范再规范。这种“传帮带”的风气已成为科室的传统,大家甘为人梯,历届参赛的老将们会主动指导新人。无论综合技能大赛还是个人单项,无论是国际创伤评估还是院前急救包扎......这支冠*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涌现了一大批省市级技能大赛冠*、岗位能手,先后13人走上了护士长岗位,医院应急救治队伍,打造了一只市立护理铁*。年全国急诊护理急救技能大赛,我院综合急救护理团队从高手如林的3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山东省急救大赛第一名。获取了参加全国急救大赛的入场券,并勇夺全国总决赛创伤急救组一等奖!代表山东省站在了最高领奖台。
年青岛上合峰会,医院的重中之重,急症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急症科抽调了21人参与峰会会场、医疗专区的专项保障工作,一年的筹备及保障期内,累计接诊余人次,接诊中外参会人员12人次,受到就诊参会人员的广泛赞誉。
初接任务时,我不幸左肱骨骨折。为了不耽误工作,我拒绝手术,选择了保守治疗。左臂用肢具固定后,我被要求休息8周,可是面对任务重、人员少的状况,我不放心也不忍心离开岗位,我选择和我的同事们并肩作战。
还记得,峰会期间,外交部礼宾组司机突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从进入抢救室到血管开通仅用了40分钟,术中发现病人右冠狭窄95%,随即放置支架一枚,两天后病人康复出院。6月7日,新华社女记者右脚食指骨折,为不耽误工作,该记者拒绝住院治疗,可是肿胀的脚无法穿鞋行走。我当即安排护士为她挑选购买轻便舒适的工作鞋,女记者说:“仅仅2个多小时的就诊,却让我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来自医护人员的温暖和关爱。”
在接诊过程中我遇到过太多因错过“*金时间”而抢救无效的病人,感到非常惋惜,我想如果社会上有更多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人,不就可以挽救那些不该逝去的生命吗?年,我赴北京考取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格,年,参与红十字会发起的青岛“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援公益活动,成立了青岛市医疗系统第一个“第一响应人”培训基地,与我院8名国家级救护师,带领我院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先后三十余次到机场、宾馆、学校、建筑工地、社区等公共场所举办急救知识讲座活动,演示救护技能,培训应急救护学员,普及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等急救知识,培训了各行各业2万余人次,初步做到了急救知识普及大众。
诗哲有言: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我骨折的左臂因没有遵从医嘱休息和制动,发生了组织粘连,活动受限,留下了十级伤残,但是看到那些从我们的手中重新绽放的生命,我不觉痛苦,无比欣慰。
39年的护理生涯,我将青春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了这片生命的绿洲,陪伴病人度过了20多个春节,参与抢救危重病人八万余人次,救治过多名三无病人,为他们捐物捐款累计达余元。我始终以一*人的名义忠诚*的事业,热爱本质工作,用执着和奉献镌刻着救死扶伤的里程碑,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和延伸南丁格尔精神,用满腔热血和不变的誓言来承托起对生命的热爱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