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情让人忧心,咱们这儿的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2.7亿,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每年的10月,都会有相关的活动,帮助普通群众提高防治意识。今年将会有第22个高血压日,为此,近日公布的知识要点,特别提出,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食疗等替代降压药治疗,强调降压才是硬道理。咱们现在就来解读其中的要点。
在新公布的知识要点中,首先明确,对于高血压的诊断,仍然坚持自己的标准,不搞美国降低门槛的那一套。具体来说,在没有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值,收缩压达到或超过mmHg,或舒张压达到或超过90mmHg,就可诊断。同时指出,家庭血压测量值的判断标准,不同于诊室标准,要分别降低5mmHg。就是说,在家里自测血压,不在同1天,分别有3次,测得血压达到或超过/85mmHg,就算高血压。
高血压搞2个标准,是因为血压水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在劳累、情绪紧张、睡眠欠佳等情况下,血压就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只有1次测量发现血压超标,并不能确定诊断。因此,诊断标准中强调要在不同日期测量3次,所测值都超标才算高血压。另1方面,设定家中测量值,是为了消除相关影响,因为许多人在家中测量血压正常,到医院就会血压增高,这称为诊室高血压或白大衣高血压,通常认为是由于医务环境带来的紧张情绪造成的波动。
血压存在波动现象,因此,正确的测量方法,是间隔几天后,再次测量。比如,在1周的时间内,选间隔的3天,每天分别在早、中、晚各测1次,这样,就有9个血压值,算算平均值是多少,再看看,波动幅度多大。新发布的知识要点提倡18岁以上的普通群众定期测量血压,如果是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喝酒、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体力活动不足等,或者有家族史,就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把血压自我监测当成健康任务来抓。
高血压防治中,较常见的认识误区或偏见,是搞不清楚,干预与药物治疗的区别。咱们可以从基本的逻辑来思考,为何有些地方要降低高血压诊断的标准?难道只是为了卖药吗?实际上,这种看法有点诛心。因为,学界的共识是,正常血压应该低于/80mmHg,超过这个标准就是偏高。
血压偏高,会有2个结果,1是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以后可能会发生高血压;2是即使没有发展为高血压,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研究发现,从/75mmHg为起点,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冠心病及脑卒中的风险就会增加1倍。干预的措施,并不意味着要吃药,生活习惯的改变会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措施包括坚持中等强度的运动;限制食盐摄入,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尽早戒烟。
如果血压值已经超标,达到了诊断标准,就不应该抗拒药物治疗。因为,目前的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属于原发性高血压,不能根治,必须长期严格地服用降压药物,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果被诊断为高血压,就不能再用保健品、保健理疗、食疗等替代降压药,盲目听信所谓偏方或经验,只会延误治疗,带来重要脏器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要记住,降压才是硬道理。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