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来自丹麦的平行分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在老年男士中,与不筛查相比,全面心血管病筛查总体并未明显降低全因死亡风险,但65~69岁亚组有明显生存获益。
心血管病筛查对临床有益
该研究从丹麦15个市纳入名65~74岁的老年男士,以1:2的比例随机分入筛查组和对照组,剔除85名在接受筛查前死亡及移民的男士后,筛查组和对照组分别有例和例,其中筛查组有62.6%接受筛查。
筛查手段包括CT冠脉钙化评分、动脉瘤、房颤、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筛查,踝臂指数评估外周动脉疾病和高血压。如果发现异常,提供预防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主动脉手术。
意向治疗分析显示,中位随访5.6年后,筛查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2.6%和13.1%,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但风险比达到了0.95(95%CI,0.90~1.00,P=0.06)。
作者认为,95%CI提示风险降低0~10%,这一结果范围看似合理,不能排除有临床意义的益处。
心血管病筛查
可降低卒中风险
次要结局中,与对照组相比,筛查组卒中的风险降低了7%(HR=0.93,95%CI,0.86~0.99),复合结局(死亡、卒中或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也降低了7%。为0.93(HR=0.93,95%CI,0.89~0.97)。
但两组的心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破裂发生风险均相似,在安全性事件方面也无明显差异。
年龄分层分析显示,在≥70岁的男士中,死亡风险无差别;但在65~69岁男士中,筛查组的死亡风险降低了11%。
健康体检人群
心血管病风险筛查
筛查的目的与原则是在体检人群中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旨在调查体检人群已知的遗传与生活方式及行为危险因素;寻找潜在危险因素(如“脆性斑块”);发现未知的生物学危险因素(如新的心血管代谢生物标志物);明确疾病早期病变或异常;跟踪(复查)监测心血管代谢异常指标变化;辨识评估亚临床状态与发展趋势,以提高体检人群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与自我管理能力。
对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的常用方法,包括危险因素主观自测问卷与风险评估、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动脉血管功能检查、专项生物标记物检查、心脏功能与医学影像学检查等。检查推荐采用阶梯式、个体化与规范化筛查路径或流程。
健康指导与健康干预是指对影响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体检发现的异常生理生化指标与异常医学影像结果等危险因素进行处置的措施和手段。对体检人群进行心血管病风险干预与跟踪管理是落实“预防前移”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重要举措。筛查不是目的,干预和改善体检心血管风险人群的健康才是目的。
内容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