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本年度的宣传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
为更好的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宣传脑卒中防治知识。我院公共卫生科、医联体办公室、神经内科共同开展了以“警惕脑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为主题的健康义诊、咨询活动。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但卒中是一种可以有效预防的疾病,即使已经发生卒中的患者,也可以针对危险因素进行二级预防,而对普通人群而言,可通过保持身体状况整体健康、定期体检、自测血压、观察心律、识别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应干预等方式,进行卒中的一级预防。
医务人员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彩页的方式向就诊的群众讲解脑卒中的危害、危险因素,通过此次活动,使群众对于脑卒中的危害和危险因素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脑卒中防治知识
卒中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卒中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预防的重点,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吸烟、饮酒、超重或肥胖、心理因素等,有3个以上的上述危险因素的就属于卒中高危人群,除强化和坚持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外,还需要针对性地实现分层干预,例如高血压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血压、每半年监测血脂一次;对于30岁以上普通人群建议每年监测一次血压、血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饮食和运动,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血脂异常患者需服用他汀类药物降脂,并建议检查颈动脉彩超;房颤患者要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利伐沙班,并遵医嘱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做到有的放矢、科学治疗。
识别脑卒中
年7月,中国卒中学会在第七次学术年会期间正式发布了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FAST口诀”: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应立即拨打获得医疗救助。
卒中的治疗
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其治疗时间窗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一旦发生脑卒中,需尽快到最近的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我们要知道出院不是治疗的结束,卒中患者必须重视二级预防积极完善现有的检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的治疗可有效预防卒中复发。
卒中的康复
脑卒中患者常有各种后遗症和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要尽早进行并贯穿疾病恢复的全过程。包括急性期在病房的早期康复治疗、在康复中心的康复治疗及出院后在社区或在家中继续康复治疗。需要康复医师团队、社区、患者自身及家庭共同配合完成,让脑卒中患者尽早重返社会。
文章:杨艳娥神经内二科
原标题:《医院开展“世界卒中日”健康义诊、咨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