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待心脑血管的发生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中老年后,肾气渐衰本元不固;肾阳虚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煦,气血凝滞;肾精亏虚,则脑髓失充,神明失养,均可致心脑之脉痹阻不通,心脑失养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因本虚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所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先应当重视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使气血充沛,保持本元旺盛。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也应针对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病因病机,并视其标本虚实,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中医辩证施治心脑血管病收到理想效果
我院区中医康复科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经验丰富,临床患者满意度高。尤其是中医专家赵晓男,其长达几十年的心脑血管病的治疗研究,在多数患者心中首屈一指,深受大家的欢迎。中医专家赵晓男医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通过中医四诊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病因进行医治,通过口服中药、针灸、耳穴压豆等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化治疗,调节身体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治疗与控制疾病,进而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
1、脑血管防治调理
患者何老伯年逾七十,特别注重身体健康,每次当头晕、心慌、心悸、血压不稳、早搏、睡眠质量差等老毛病出现,就找赵晓男医生针灸医治。去年何老伯出现手麻、嘴角不由自主流唾液的脑血管病前期征兆时,经赵医生针灸治疗,一次收到明显效果,之后老人家为了巩固疗效,又选择继续针灸三、四次。
2、心血管疾病有效治疗控制
患者吴先生因心电图检查正常,却经常出现心悸,心跳自我感觉加快,胸闷、胃胀等现象,寻求治疗。中医专家赵晓男“四诊”时发现其舌淡红苔*厚体胖大,脉左关实,辩证为肝气太盛而引起心悸,为其制定口服中药、耳穴压豆、针灸等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的方案。在治疗约两周后,患者感觉心悸频率变慢,脉象向好发展。继续治疗20天后,患者自述吃药期间心悸消失,停药后稍心悸,记忆力明显增强头脑清晰。后继续治疗7天,心悸消失,未复发。
编辑:金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