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医生都会让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血糖:第一是注重饮食控制,第二是增加运动锻炼,第三是用降糖药物帮助饮食和运动,把血糖控制住。但我们很多人只知道,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控制血糖,他们其实不知道,医生让他们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是有3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控制住全天的血糖,避免短期内过高的高血糖导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像高血糖高渗综合症或者急性酮症酸中*。这两个情况一旦发生,会很快危及生命,住院或者抢救处理不及时,死亡率很高。第二个目的,把血糖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保护胰岛细胞免受高血糖葡萄糖*效应所造成的持续伤害。同时,在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平稳正常的情况下,尽量让胰岛细胞通过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愈体系,不断修复和恢复胰岛功能。第三个目的,避免长期血糖高,葡萄糖*化人体组织的蛋白质,表现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最终引起人体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出现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导致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目前来说,我们有很多降糖药物了,第一个目的,控制住血糖,避免急性高血糖导致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临床上很少有人会因为高血糖高渗综合症或者急性酮症酸中*住院或者抢救了,更少见因为急性糖尿病并发症死亡的。我们现在更常见的是用降糖药过度导致低血糖住院抢救,或者降糖药使用不当导致血糖大幅升降诱发的心脑血管意外。第二个目的,可以说很多人都不太重视或者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要控制好血糖,不知道血糖正常,还有助于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医学界把糖尿病的原因归结于胰岛β细胞死亡或者衰竭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这个观点是基于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延伸过来的。因为人类最早对付的是1型糖尿病,并首先发现它的发病原因是和胰岛素的分泌出现问题有关系。既然都认定了胰岛β细胞全死了,你还怎么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所以,在我们传统的记忆中,胰岛细胞无需保护,胰岛功能不可恢复。其实,现在发现,2型糖尿病不是胰岛β细胞死亡或者衰竭,而是胰岛β细胞功能退化或者高血糖导致的细胞去分化,也就是胰岛β细胞没有死,只是功能减弱了,或者细胞退化回不再分泌胰岛素的母细胞状态。当我们控制好血糖以后,高血糖的葡萄糖*效应减弱,胰岛β细胞不在受到伤害,就会重新恢复正常的胰岛素合成与分泌功能。当然,这里还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肠道细胞的肠促胰素分泌要正常,肠促胰素不会在血液里迅速被二肽基肽酶(也就是我过去告诉大家的DPP-4)所分解,让肠促胰素能真正发挥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的作用。所以,我们如果能控制好血糖,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胰岛细胞受到保护以后,如果我们肠道功能正常,我们的肠促胰素分泌正常,我们的胰岛功能会自己恢复起来。第三个目的,才是我们控制血糖的终极目的,避免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各种慢性并发症。我们糖尿病人之所以常年累月天天饮食控制、注意运动锻炼、很多人还不得不吃降糖药、打胰岛素,花这么多精力、费那么多钱财,其实就是为了避免中老年的时候,不得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长期血糖高,会导致血液里的葡萄糖粘附于血管、神经和细胞上,同时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葡萄糖的粘附作用和高血糖引发的氧化应激反应,会导致神经损伤,出现各种神经损伤性的并发症,但更主要的是导致血管损伤,出现各种血管损伤后引起的身体器官的病变。糖尿病血管损伤导致的并发症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微血管损伤为主导致的并发症,还有一类是基于大血管损伤导致的并发症。微血管损伤导致的并发症,是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过高导致的,对我们伤害最大的一个是眼底血管病变,这容易导致老年人失明。还有一个是肾脏受损,最终会导致肾衰,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目前,这两种并发症明显减少,主要得益于降糖药物能有效控制血糖,血糖不会长时间过高。大血管损伤导致的并发症,主要是心脑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还有一个是腿部血管堵塞导致的糖尿病下肢坏疽,最后不得不截肢。目前,大血管损伤导致的糖尿病并发症占主流。但是,我希望大家记住的,大血管损伤导致的并发症的原因并不主要是血糖高,血糖高只是一个加速因素,所以,单纯靠降糖药控制血糖,不能有效预防大血管损伤导致的并发症。我国科学家用了10年的时间,研究阿卡波糖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作用,结果发现,尽管我们很多人吃阿卡波糖可以很好的控制住餐后血糖,但阿卡波糖对心血管并发症没有任何预防作用,吃不吃,该上支架的还得上支架,该死于心脏病的还死于心脏病。早些年国外大量临床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除了二甲双胍以外,各种促泌剂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瑞格列奈,虽然也能控制好血糖,但对心脑血管并发症没有任何预防作用,弄不好,如果总是导致低血糖或者反应性高血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和死亡的风险。要想有效预防心梗、脑梗和下肢坏疽导致的截肢,除了控制血糖以外,我们真正要做的还需要注意肠道健康,注意饮食结构,注意控制血压和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