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13项医疗工作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是由于吸烟、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年龄因素(多见于50岁以上或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因素,引起心脏及大脑出现一系列缺血性或出血性的疾病。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死亡的“头号杀手”。
大众健康知识和健康素养亟待提高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一项针对北京市18个区县名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5%的居民至少知晓任何一种心脏病发作症状,但超过70%的居民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键治疗手段(包括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小于50岁的人对心脏病发作的症状认知最差;教育和收人水平低的人对心血管病的认知较差;仅有31.7%的居民表示自己在心脏病发医院就诊。
“不少大众对健康知识不够了解,或者一知半解,很容易被网络中的一些不准确科普甚至是谣言误导。”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衷敬柏认为,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预防的重点应该让大众掌握更多正确的健康知识并身体力行。
“网络上的不少所谓‘科普’知识并不严谨,容易造成受众观念与知识混乱,建医院专家宣传科普的扶持,使他们更有机会发声。此外,应加强科普辟谣,避免大众将谣言信以为真,形成误导,反而危害健康。比如现在流传的按节气服用安宫牛*丸预防中风的方法,就是毫无依据却很盛行。”衷敬柏说。
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在医疗方面,衷敬柏认为应重点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目前北京市已实行的卒中绿色通道、急性冠脉综合征(胸痛中心)病人的绿色通道等对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十分有利。例如,卒中绿色通道有利于神内、神外、影像、麻醉、护理等多学科合作,医院到静脉溶栓的时间,实现院前、院内卒中急救的无缝衔接,实现规范救治。另外,也要加强急症现场救治知识与技能普及,让大众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
记者查询发现,自年1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启动“心脑绿色通道APP”,和均将使用,向全市具备接诊能力的医疗机构转运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病人。通过“心脑绿色通道APP”,患者院前院内医疗信息可实现共享。在转运过程中,急救医生在救护车上就能将急性心梗、急性脑卒中患者信息传输至要送达的医疗机构,方便医疗机构提前做好救治准备,提高救治及时性与成功率。
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
衷敬柏介绍,在脑梗死患者中,腔梗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种疾病,患者通常在检查中无意发现或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后发现,如手麻、脚麻等。此外,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远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减少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血压的重视度增高,血压控制良好,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相应下降。而缺血性脑卒中增加,是因为人们寿命延长,生活方式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造成脑血管动脉硬化发病率上升,综合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比例增高。”
新京报记者整理了几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出现相关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狭窄引起心肌缺血性的改变。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到80%,且运动后体内耗氧增加,会产生心绞痛等症状。
心梗: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疑似急性心梗的症状,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找一个安全舒服的地方等待救援,可以坐位或卧位服用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不宜站立时用药以免造成低血压休克等情况,医院。
心衰: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浮肿、疲劳、运动能力下降,尿量减少,夜间尿量增多,头晕、焦虑不安、情绪紧张等都可能是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医院就医。
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叫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患者发病,往往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1个小时。休息时突然胸痛、心绞痛症状加重、无明显诱因胸痛、突然心慌憋闷、其他部位出现疼痛(上腹痛、牙痛、下颌痛、左上肢痛、后背痛等)应及时就医。
脑梗:对于脑梗,应记住两个“”。即看1张脸,看2只胳膊,0(聆)听语言。90%以上脑梗患者会有口角歪斜、脸不对称;两只胳膊平举,一侧无力下垂;语言不清甚至无法说话的表现。第二个“”就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脑出血:脑出血之前,通常会有头疼的症状,尤其是某一个部位持续疼痛或者脖子发僵、发硬,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
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短暂意识障碍、癫痫发作颈部僵硬、畏光、偏瘫、视力障碍等应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
新京报记者张兆慧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