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不然,心脑血管疾病同样也会“光顾”年轻人。1月22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近年来,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0岁至29岁的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经达到15.3%,此外,中青年男性心脑血管健康情况远差于女性。
白皮书数据显示,青年卒中(年龄15岁-50岁)的发病率目前呈逐年递增的状态,全球每年新增万青年卒中患者。
白皮书中提到,由于大家不易发现发现脑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建议提前了解识别脑卒中的方法——“FAST”。
所谓“FAST”,F是face,看面部,出现嘴角下沉、伸舌头发现歪了等;A是arm,抬胳膊,一侧手臂无力,麻木;S是speech,说话口齿不清,别人听不懂了;T就是telephone,要打电话叫急救车了。
很多人没想到自己会得卒中,其中不乏很少生病的人,头有点晕,身上没劲儿,就以为是感冒了,胳膊没劲儿以为是压着了等等,耽误了急救的*金时间。
预防:正常体重+运动+乐观+戒烟少酒
对于年轻人来说,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最重要,即及早发现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控制,预防发生心脑血管病。
高龄、性别、种族、气候、卒中家族史等因素都是心脑血管疾病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都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所以,在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一定要尽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
首先,要保持正常体重。理想的体重指数(即BMI)是22。BMI=体重(kg)/身高2(m2),如果男性BMI≥27、女性BMI≥26,各种疾病的风险都会增高。肥胖包括向心性肥胖和内脏脂肪肥胖。向心性肥胖从外形就可以看出来,即腰/臀围比值大,内脏脂肪肥胖,可能是四肢比较细,但腹部/大腿部皮下脂肪厚度比值大,导致器官周围堆积了大量脂肪。无论哪种肥胖,都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要保持规律的体力活动。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青中年还是老年,经常性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均可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最好每天保持至少30分钟的运动,而且每周能保持五次。
第三,保持乐观心态,同时,要注意戒烟少酒。
支招:关键是控制三种疾病
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个隐蔽的杀手,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如果是血压骤然升高,人可能会有感觉,但很多人的血压往往是逐步增高,其实这反而更危险。
通常情况下,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80为正常血压;收缩压(mmHg)在~之间、舒张压(mmHg)在90~99之间为1级高血压病;收缩压(mmHg)在~之间、舒张压(mmHg)在~之间为2级高血压病;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mmHg为3级高血压病。
任何一个成年人,看病都应该测量一下血压,医院就诊,成年人也应经常测量血压,一般至少每年需测量一次。
高血脂
高血脂相当于血管里的锈,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导致血管壁上形成斑块,使得血管硬化变窄,血管壁上的斑块破裂,会引起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结果就是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如心脏血管栓塞、冠心病、脑血管栓塞、中风。
一般来说,总胆固醇5.72、甘油三酯1.70、高密度脂蛋白0.90、低密度脂蛋白3.64,都属于血脂异常的水平范畴。
成年人一定要定期复查血脂,并注意生活方式的“治疗”。比如,限制高热量食物,增加体育锻炼。高甘油三酯的患者,还应适当控制主食,主要是淀粉类食物,每餐只吃八分饱即可。
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需要注意的是,典型糖尿病表现主要是“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部分病人以酮症酸中*或昏迷的形式发现。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任何明显不适感觉,是在体检时发现的。
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控制,可引起心脑血管、糖尿病肾病、白内障等并发症。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来源:新华保险综合“健康北京”和“广州二院”